第49章 歸去
大雨傾盆落下, 豆大的雨珠四濺。
雨聲紛無章,思緒剪不斷理還。
二人沉默著對坐,神近乎平靜。若是不明所以的侍從,只當這是陛下與宸妃娘娘尋常的一場閑談。
祁涵凝著眼前的郎, 他從未相信過容家夫婦的言語。那日在街頭遇見, 單看的反應,他們是不是的生父母其實已然明了。昌平府樁樁件件的冒籍證據擺在眼前, 他只是想要從心上人口中聽到一句真話。
“真話嗎?”容璇一字一頓, 語氣無比認真, “陛下若是想要出清白,名正言順的世家貴, 為何要尋上我呢?”
滿京都的世家千金任他挑選,他何必如此舍近求遠。
祁涵不可置信:“朕并非在意你的出。”
既然將話說開,彼此何必再瞞。
他為尋了寧遠伯府三小姐的份,只是想稍稍變通就可省卻所有麻煩, 何必讓多方流言揣測攻訐。
有了伯爵府的份, 悠悠之口便盡數堵上。
他一直以為雙親早逝, 孤苦無依。他答允過會保護好,想將一切從頭彌補t給。
倘若有此誤會,他們可以立刻說清楚。
容璇仰眸去看殿頂的夜明珠,科舉仕,舉目無親,在朝堂上如履薄冰。
旁人因太子殿下一句話語疏遠, 因年仕排。
是老師賞識,給機會, 庇護著。
是沒有濟世之心,可遠非大大惡之人。
冒了份科考, 不過是想要自立于世間,不被旁人一句話傾覆命運,不願做那菟花。
面前的郎君,誠然,他,疼,寵,護。
二十餘載歲月裏,從來沒有人對這般好過,將捧在掌心,呵護備至。
可一笑:“君臣有別,臣自然合該陛下掌控。”
屋中又陷一陣靜默。
雨滴叩著窗子,雨勢轉緩。
好半晌,二人各自平複過些許心緒,仍有話要談。
“你不願認他們?”
“是。”
“若是他們有苦衷呢?”
“不可能。”
二人目毫不避諱相撞,時離家,再未回過義鄉。
帝王并不在意的父母究竟是誰,他認定的唯有一人而已。
他是的枕邊人,能護著的一切。可事關父母雙親,他早便察覺每每提到此,都難以釋懷。
原本以為逝者已矣,再難彌補挽回。
可眼下在金平府,的父母雙親就活生生立在面前。
“這一份心結,既有機會,為何不願去解開?”
“始終掛懷于心,于自實在無益。難道當真要等到兩隔,才去追悔莫及?”
“畢竟是緣至親,養育之恩一場。若有什麽誤會說開最好,朕必定會為你作主。為人父母,他們總歸——”
清脆一記耳,在雨聲中格外分明。
祁涵愕然,郎天青的袂下,指尖仍在抖。
眸中蓄起一層水霧,眼底緒翻湧,淚珠仿佛時刻便要滾落。
僭越犯上,從未被如此對待過的帝王,此時此刻這一雙眼,心頭卻生不出半分怒意。
……
謝明霽正殿覲見時,祁涵方命暗衛往金平府發出一封函。
“這是——”謝明霽直覺與長瑾世有關。
祁涵言簡意賅:“李林,李夫子。”
“對啊,”謝明霽恍然,“還有這麽一位人證,應該早些請他來的。”
帝王于義鄉留了人手,代心上人照看李夫子一家。
近日來消息蕪雜,好在南巡政事基本已置完畢。眼下鑾駕暫緩啓程,先騰出手腳厘清此事。
雨連綿,見不到一個晴日。
接了李夫子夫婦的車駕到棲霞行宮時,秦讓奉帝命親自去迎。
“二位請。”
李夫子飽讀詩書,也是曾見過世面的。倒是李夫人此番第一次出義鄉,有些張不安地攥著自己的湖藍攢花的角。
這樣好看的料是妍兒心選了送予的,一針一線仔細繡好,平日裏也舍不得上。
與夫人一同踏正殿中,李夫子再度見到了京城中的清貴郎君。
他知道這寶地乃棲霞行宮,能居于此地,又可隨意傳喚白行宮,眼前人的份不言而喻。
殿中設了座,侍奉上清茶。
待們退下後,李夫子安地看了看夫人。
殿中除他們二人,便是那位天下至尊。
今日召他們前來,李夫子想也知道是與妍兒有關。
果不其然,帝王第一句問及妍兒世。李夫子三緘其口,正尋說辭時,祁涵淡淡道:“老先生不必急著回話。”
“有一,朕請先生一觀。”
帝王輕叩銅鈴,殿門打開,送了供狀的卻是宣國公世子謝明霽。
“陛下恕罪。”
他爭得秦總管的活計,祁涵知他的脾,便也默認了他的逾矩。
謝明霽將容家夫婦的供詞予李林老先生,祁涵示意他尋空位落座。
祁涵道:“老先生看完再說無妨。”
“是。”
李林捧了供狀,因夫人不識字,他一壁閱著,一壁小聲說與夫人聽。
侍從俱已屏退,殿中寂靜,只偶有李老先生刻意低的話語。
漸漸的,連那話語也消失于無形。
李夫子常年執筆的手不止,如此寡廉鮮恥的一對夫婦,如此顛倒是非黑白的一對夫婦,怎堪為人父母,怎配為人父母。
李夫人尚不明所以,只知妍兒的父母似乎又糾纏上了。
偏生李夫子氣得很了,一時半句話也說不出來。
謝明霽按捺不住,將後半分供狀一字不落讀給李夫人。
溫敦惠如,亦是怒極:“他們怎能、怎能——”
向妍兒的夫婿,生怕他人蒙蔽。
妍兒是何等要強的子,這樣一段過往,怎可能輕易示于人前。
供狀幾乎被李老先生作一團,他們對瑾兒的關懷,祁涵眼底容:“容家夫婦道不孝不悌,一字不願多言。老先生若識得真相,可否為說句公道話?”
供狀置于地,李老先生深吸一口氣。
最初開口時,連聲音都是抖的。
謝明霽洗耳恭聽,讀書人說話便是有些條理。不像容家那對夫婦,顛三倒四,半日也代不出一句有用的話。
李林對上首帝王一禮:“當年是曾有道士為何氏看相,批語共八個字。‘權衡天下,貴不可言。’”
“道士從始至終未提男,何氏與他丈夫卻立時認定懷的是個兒子。他們在鄉裏鄉間四誇耀,恨不得讓所有人知道容家要出一位狀元郎。”
鄉民們起初都還恭維兩句,漸漸地聽得厭煩,也都存了冷眼旁觀的心思,看何氏能生出個什麽金元寶來。
他彼時并不關心此事,也是後來偶然聽得何氏誕下一子,對此不過一笑了之罷了。
他在鄉中辦了一間私塾,收附近的子弟讀書。
“草民第一次見到妍兒,是四五歲的年紀,比同齡人都顯得瘦小些。就那麽站在窗下,出半個腦袋,聽草民講學。”
李夫子殿中華麗雕花的軒窗,與私塾中風雨的窗子完全是兩番天地。
因不曾束脩之禮,一旦被人發現,小小的妍兒就飛快跑開。
過一會兒,又悄悄地回來。
他早便發現了這個惴惴不安孩子,只是瞧那雙惹人憐的眼眸,也不忍心趕。
一日散學得早,他瞧還在外頭,便招手示意進來。
瞧著,又給了半塊餅給。
他自然是知道容家這位未來的“狀元郎”的,閑來無事,瞧乖乖吃餅的樣子,他又隨意考了考。
他慢慢正了神。
這孩子天資聰慧遠超他的預料,不過在外旁聽幾日,年歲又小,竟比他私塾中最得意的弟子還要對答如流。
他本是不信道士批語的;那一日午後,他驚得久久沒有言語。
回過神來,他立時帶了妍兒回容家,商議讓學一事。
妍兒怯怯的,也不敢同父母說話。
他在時,容家夫婦一聽聞此事,對妍兒尚且疾言厲。也不知平日在家中,他們更是如何對這孩子的。
妍兒攥了他一角袍,無助地躲在他這個陌生人後。
他自己也是讀書人,也才,不願這孩子就此埋沒在鄉中。
苦勸無果,他已然許諾不收束脩。好說歹說,又道別家的孩子大多學,容家緣何不肯允準。
勸了半夜,總歸讓容家夫婦勉強答應。
他看著妍兒眼中出一點小心翼翼的歡喜來,也有些欣。
他自己亦是存了一口氣的。
他屢試不第,在這鄉中蹉跎歲月,多鄉民一直背後看著他的笑話。
他就想啊,或許他這一輩子沒有舉人的緣分。但倘若他能教出一位得意門生,未來功名能勝于他,也算是一雪前恥,證明自己數十年的聖賢書并非是空讀。
李夫人靜靜聽丈夫說著,回憶起妍兒讀書的那段景,眼眶紅了又紅。
容家從來沒有好好待,每每妍兒來學堂時,十日裏有五六日都是著的,只能等晚間歸家再吃飯。
看著掌大的小臉,總是心疼不已。
這麽乖巧懂事的孩子,怎麽偏偏容家這般待。
尤其那時容家又得了個小兒子,擺席大宴親鄰,怎麽看都不像是囊中的樣子。
妍兒的筆墨由準備,也總是在竈上單備些吃食予。
有時候天冷了,下雨了,別家孩子都跑回家,就留妍兒在自己家中住下。
知道妍兒回家後,也得不了容家夫婦什麽好臉。t
小孩子藏不住多,他們也慢慢察覺到了妍兒的份。
沒有任何被欺騙的憤怒或是難過,他們只是想,難怪啊,難怪容家夫婦如此苛待。
一時生不出兒子,為了自己的面強行掩蓋妍兒的份,又將怒火都發洩給這個可憐的孩子嗎。
“妍兒跟著草民讀了五年書。那年冬日裏,分明是進學的日子,妍兒一連三日都未曾來。”
其他孩子或許會因為天寒怠惰,但妍兒從來不會。
天沉,他去容家尋妍兒。
容家堂屋中點著小小的炭盆,已滿四歲的容碩一紅新,被大人們挨個兒抱在懷中。
“至于妍兒……”李夫子眼也紅了,“妍兒被他們丟在一旁草屋中,容家說是怕過了病氣給弟弟。”
容家給一日喂過一碗米湯,除此之外再不管不問。
他是氣得狠了,當即將病得迷迷糊糊的妍兒抱回家去,甚至懶得去容家歡聲笑語的堂屋中知會一聲。
天可憐見的,妍兒高燒不退,他湊了新得的束脩,冒雪去給妍兒請郎中。
人不眠不休守了妍兒兩日。他那時在院中想,道士既然有批語,妍兒將來貴不可言。如今他們盡了人事,唯盼著老天開開眼,眷顧這個可憐的孩子。
“妍兒福大命大,緩過來了。容家夫婦求神拜佛?與他們有何幹!”
李夫子說得累了,一旁的夫人垂淚,大著膽子接過了話:“我們夫婦二人膝下無所出,我想啊,若能收養妍兒,也算是上蒼賜來的緣分。”
“妍兒病好後,容家夫婦便上門來要人。我們不願給,他們甚至揚言要請裏正過來主持公道。妍兒是容家的孩子,裏正是容氏族人,哪有向著外人的道理。”
“我們與容家夫婦好生商議收養一事,原以為他們只是要銀錢。可……可妍兒大病才愈,他們立刻帶了妍兒離鄉,不知所蹤。他們回來後就再不見妍兒影,他們只對村中人道,送了長子去城中讀書。”
李夫子苦笑:“貴人覺得,妍兒一個孩家,這對夫婦會有如此心腸嗎?”
他上門討要說法,容家夫婦只道他們將妍兒賣給富家作了養媳。還道他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兒,當然是由他們作主。
容家人甚至要挾他,倘若他敢將此事聲張,他們便告訴村中所有人,他一把年紀還在覬覦未及笈的姑娘,為老不尊。
義鄉多是容姓族人聚居,容氏宗族同氣連枝,他一個外姓人孤掌難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