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明顯,李來亨的話讓張靜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他雖是訂立了諸多的規矩。
甚至還想盡辦法,制定出了一個較為切合當下實際的教材。
張靜一自認為自己在軍校的這一套教習方法,不敢說完,可在這個時代而言,已稱得上是領先于時代了。
實際的況也是如此。
東林軍校憑借于此,傲立于世。
只是……張靜一作為所謂的恩師,終究還是于高位上,俯瞰著自己的那些門生。
想要知道他們的學習心得,還有心的想法,卻也只是看一個廓。
此時,李來亨道:“恩師,學生大抵可將業的同窗們分為兩類,有一類人,對于學堂之中的宣教,當做平日里考試的工,平日里雖是背誦起來,朗朗上口,可實際上,里頭到底說的是什麼,又有何本意,卻無有。”
張靜一皺眉:“是這樣嗎?若如此,這豈不是也了八文?”
是啊,八最大的問題,就是照本宣科,一個個讀書人,開口就是子曰,是圣人言,可真正了解孔孟的又有幾個?
李來亨笑了笑又道:“可是還有一類人,他們得了宣教,可謂是同,醐醍灌頂,良多,于是將恩師所授的學問,當做是至理。”
張靜一聽得認真,道:“你繼續說下去。”
于是李來亨就道:“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,其實就在于……不同的人,生活的經歷全然不同!學生發現,若是家庭極殷實之人,平日里自然難到民生的艱辛,他們只當恩師的宣教,當做了大道理,此等大道理,可以是恩師的學問,也可以是其他的學問,對于他們而言,并無什麼不同。”
“倒是似學生這樣的人,很是醐醍灌頂,就如恩師所教授的那般:‘人皆有靈,無分貴賤’,這八字在尋常人看來,不過和孔孟所謂的民為貴一般,看似聽,可絕大多數人,只是將其掛在邊而已。而有相當多的生員,卻對此同,蓋因為學生人等,恰恰曾是賤民、草民,正因為此之苦,方才知道賤民、草民的辛酸,才覺得恩師教誨的人皆有靈四字,何其重也。生員們是如此,那些流民們也是如此,而今同學會創建在即,這同學會的宗旨,難道不該是人皆有靈四字嗎?”
“同學會雖為學會,可恩師既有所圖,那麼容納和發展遼東貴賤人等,這同學會方才可大興。如若不然,那麼與讀書人們抱團一起的所謂東林黨,又所謂同鄉會館又有什麼分別?”
張靜一此時才猛然意識到,眼前似李來亨這樣的人是何等的不可小視。
對于李來亨的進學況,張靜一是有所耳聞的,說是品學兼優也不為過。
而且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,嗅覺很敏銳,拜謁他這個恩師的時候,想要說服他,也頗有章法,他李來亨的話,的確很有說服力。
張靜一眼中著欣賞之,而后沉道:“這樣說來,你已有了章程?”
“是,有了章程。”李來亨立即回道,目中著堅定,一面說,一面從袖里果真掏出了一份章程來,接著道:“這是學生這幾日思索來的一些新想法,還請恩師過目。”
張靜一手取過,低頭大抵看了一眼,隨即道:“這一兩個月,你暫不必回學堂了,就留在旅順,立委員會里,你也來干一任委員。”
李來亨自也是個聰明人,立即就明白了張靜一的意思。
他很清楚,這是張靜一默許了他的方案。
只見張靜一又道:“只是……你的這些想法,能不能,也不是為師說了算,為師固然現在可以一錘定音,可若是其他人都不服,可不。否則許多人雖表面不敢反駁,可心里若有小九九,反而要壞事。所以,你只說服為師一個沒有用,需得也說服其他人。”
李來亨正道:“學生謹遵恩師教誨。”
張靜一欣地點了點頭,便又道:“學里的這些況,為師當初還不知,今日方知道,你所言的……極可能是實,你方才說,有人只將學堂里的宣教當做是一門功課,其本在于涉世不深,涉世不深則難知民間疾苦,不知民間疾苦,又談何立下匡扶社稷,解民所憂,紓民所困的大志呢?可見任何事,都需相輔相。學堂里的生員,畢竟來源復雜,各人等都有……總是要有一個法子,來解決不可。”
李來亨想了想,便道:“恩師是想借同學會來解決東林軍的事?”
張靜一出一抹淺笑,道:“為師其實許多事也說不準,只是走一步看一步,天底下的事,哪里能隨人愿呢?好了,你也不必繼續為此打破砂鍋問到底了。”
李來亨便訕訕一笑,而后道:“學生教。”
說罷,施了一禮,便告辭了出去。
……
九月初八這天,晴空萬里,同學會算是正式立了。
這時候,人們才開始發現了蹊蹺。
率先會人其實并不多,不過數百人而已。
至尊歸來,本想安穩過日子的他,卻處處被人瞧不起,結婚當日,他振臂一呼,九大戰神奔來,跪喊師父…
靖難削藩,遷都修典,征蒙古,下南洋,我無處不在,卻無人知道我在。 乾坤入袖,錦衣夜行,低調!低調才是王道。 曲折的生命傳承,延續的被動命運,成就了他的崛起和反攻。 看似沒有主動權的冒牌貨,卻扭轉了自己生命軌跡的被動局面,讓整個相關環境,都展開了新的局面! 風起雲湧的奪帝之爭,步步為營的削藩改革,永樂大典的光輝時刻,大改遷都的操控乾坤,平內攘外,大小事件,所有的光芒裡,都抹不去他的影子、掩蓋不住他的足跡! 明初歷史,風波不斷。那是個動蕩將息的年代,卻有著一批英雄梟雄攪動歷史,將大明朝的統治,推至第一個高潮! 在這樣的歷史之中,一個來自現代的小人物,如何翻雲覆雨,插手如此動蕩之中,成就自己的低調輝煌?!